【聊聊台灣史】400年前的雞籠,原來曾經會下雪的?西班牙人撤台,「淘金」失敗竟是原因之一?在漢人仍是少數的年代,原住民又是如何與歐洲人對抗?|工頭堅台灣史 EP2

Published 2023-04-25
本片內容經甲必丹、姚開陽導演合作授權,帶來400年前台灣的精彩故事,歡迎加入FB社團「台灣海事博物館」
www.facebook.com/groups/taiwanmaritimemuseum/
   / @capitan6678  

00:00 本集精華
01:13 西班牙人眼中的「雞籠唐人街」
04:06 和平島上的純淨甘泉
05:32 「雞籠積雪」是真實還是想像?
07:23 西班牙在台防禦工事
10:32 惡名昭彰的惡魔岬
15:08 征戰東部的淘金夢
17:59 西班牙殖民的宗教意義

#和平島 #基隆 #甲必丹 #雞籠 #西班亞 #姚開陽 #台灣歷史 #臺灣 #臺灣歷史 #姚開陽導演 #惡魔岬 #野柳 #台灣史 #大雞籠 #大基隆 #台灣

All Comments (21)
  • (未看先留言) 這系列一定要堅持下去呀,生在臺灣長在臺灣,臺灣人不能不知道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細膩的考究,沉穩的敘事,以今看古,以古視今,跟著旅行長一起穿梭臺灣百年故事。
  • @smile4what
    這才是應該放進課本裡的台灣史。小時候課本上種種輕描淡寫,很難引發對台灣歷史的興趣。 感謝工頭、甲必丹、姚開陽導演,我很喜歡這個系列👏👏👏
  • @hugohuang2020
    身為一半南澳泰雅族的我來說,曾經聽過村裡長輩說過一百多年前有外過人來開墾、貿易、通婚,在鄉公所裡面也有文獻記載,謝謝你用心製作這兩集影片,希望可以更多認識歷史課本裡面被遺忘的真台灣史,期待下一集!
  • @kangmimi0223
    現在小朋友的社會都在學台灣歷史,很多內容我都不熟!堅哥這系列真的太棒了,好聽的故事搭配色彩繽紛的畫作,可以讓小孩更清楚瞭解這些歷史的演進,也讓我們都更熟悉自己生長的土地❤
  • 阿公1906,爸媽1923,我1947,都沒聽過基隆下雪,但基隆的寒流再加海風及綿綿細雨,那是非常够味的。 再加上大部份的學校都在山上。這就是我們成長的環境。 不知當年西班牙人荷蘭人及法國人是怎麼適應的。 好像沒聽說過日本人報怨基隆的天氣。 法國人好像留下了不少有關於基隆天氣的文獻。 非常非常謝謝工頭堅、甲必丹、姚開陽導演等人的努力!
  • 謝謝工頭堅、甲必丹、姚開陽導演等人的努力!
  • 您好,我就生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我也来过台湾🇹🇼!!!!!!!也在台湾人企业工作过1989年。
  • @annik0920
    我超喜歡研究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故事!北西班牙、南荷蘭!太多精彩的故事了😂
  • 用海洋史或世界史的視角來看台灣歷史真的很多采多姿~
  • @HCPAN95
    有次在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看到姚導演的畫作也是掉下下巴,開啟了一扇我對台灣史重沒想像過的窗👍
  • @JaysanSharon
    謝謝工頭堅分享! 以前在其他媒體看到介紹雞籠歷史時並沒有太大興趣,但透過工頭堅沉穩磁性的聲音不急不徐的講述讓我有興趣聽下去,才瞭解了雞籠跟西班牙人的這段歷史!👍👍👍
  • 6分30秒,雞籠積雪的考究,我認為是不對的。 最大的問題,就是現在的學者,太習慣把雞籠=基隆來思考,這是最大的錯誤。 雞籠一詞,雖然有兩種來源說法,不過從史料來看,我們可以知道,雞籠並非是基隆的專有地名。 明朝時,雞籠山就已經是琉球王國朝貢船,專屬的關鍵導航地標,這個地標,他就是山,也就是現在的陽明山淡水到雞籠這一段。 雞籠,在當時,琉球人跟漢人很少進入,因為雞籠曾經是倭寇的盤踞地,倭寇戰敗時,原住民就會收回當地番社地。 只有極少數,跟原住民,或日本人做生意往來的漢人,才有可能在當地居住。 以西班牙佔領時期為例,淡水是第一大城,總人口約三千人,漢人不足五十人,明鄭滅亡時,漢人總人數,也不過三四百人。 基隆是第二大城,總人口更少,只有三百人,漢人街可以預期,人數一二十人就很了不起了。當然,番社人口是城外人口。 所以 明朝時期的雞籠山,跟北港、東番,三者皆為北台灣的地名名詞,而且是廣義詞。 例如明史卷百廿一外國列傳雞籠山條載 : 「雞籠山,在澎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嘉靖末,倭寇擾閩,大將戚繼光敗之,倭遁於此」。 雞籠山,當時是化外之地,別說琉球王國很少跟台灣接觸,連大明也很少跟台灣接觸,貢船甚至連靠泊淡水基隆都沒有,就純粹繞經北海岸。 隨著西班牙人占據開發北台灣,在西班牙主宰下,漢人開始跟北台灣做貿易,此時,就出現了兩個地標。 一個是貢船離開台灣,前往琉球群島的離台指引山,叫大雞籠山,即今日的九份金瓜石一帶山麓。 一個是漢人要跟北台灣做貿易,進入淡水指引山,叫小雞籠山,現在名稱叫做圭柔山,旁有番社址,名小雞籠社。 清黃叔璥所著《臺海使槎錄》有載 : 「上淡水中有崇山大川,深林曠野,南連南嵌,北接雞籠,西通大海,東倚層巒,計一隅可二百餘里,洵扼要險區也。外為淡水港,八里坌山在港南,圭柔山一作雞柔在港北,兩山對峙,夾束中流(淡水河),南北有二河(大漢溪、基隆河)。圭柔山麓,為圭柔社,由山西下數里,有紅毛小城,高三丈,圍廿餘丈,今圯。城西(圭柔)至海口(淡海),極目平衍,名虎尾,今淡水營所駐也」。 所以 目前可以看到的資料,雞籠山,一指北台灣,一指陽明山群。大雞籠山,九份金瓜石山區。小雞籠山,圭柔山。雞籠,狹義的雞籠港區。 此外,還可以發現,西班牙人修築的城,是三座。 雞籠下雪,誤區就在於把雞籠、大雞籠山,當成是下雪的地方。 事實上,下雪的地方,就是陽明山。 陽明山下雪,不稀奇吧。 乾隆29年(1764年),「屯山積雪」曾收列於「淡水廳四景」。 清朝同治10年所修的(淡水廳志),列出「淡北八景」,分別是「戌台夕陽、坌嶺吐霧、關渡分潮、潭月光、峰崎灘音、蘆洲泛月、淡江吼濤、屯山積雪。」 新北市政府改屯山積雪為屯山春色。 屯山積雪就是雞籠下雪的由來,而且並不罕見。 1932年《臺灣日日新報》,詩題:屯山積雪 瑞氣散繽紛,詩吟八景聞。松關青失色,石壑白添紋。鴻爪痕堪印,螺鬟影不分。觀音身是玉,相對覆慈雲。
  • @kib45444
    好棒的系列,讓我對台灣的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想放給小孩一起看、一起討論、一起認識這個我們生活土地過去的故事
  • @SamHsia_08
    以前國中學台灣史感覺好無聊 但是現在看卻覺得也蠻有趣的 國中課本真的應該改改⋯⋯
  • @alwinecheng
    台南縣誌記載,清朝年間嘉南平原還曾經下過雪。基隆積雪應該也是有可能的。或許就是氣候變遷記錄研究學中所謂的小冰河期
  • @weiwei6626
    這個系列非常好,如果做成一系列,讓台灣人知道歷史很棒,我本身也很喜歡日本歷史文化,所以剛已訂閱,覺得頻道非常用心在講解知識👍👍👍
  • @ad8021
    2016之前我無法想像北台灣平地會下雪。當年負北極震盪引發霸王級寒流。一早出門我車上的雪花狀警示燈居然亮了。
  • @RobertLiow
    厚~~這才是我們該學的歷史丫!!!多麼有趣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