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d News 立場新聞】《立場紀錄》

Published 2023-06-12
【Stand News 立場新聞】《立場紀錄》
2020.07.23 曾爆摸底爭議,橫洲發展上馬,抗爭五年,三村滅村前的人和事
今年 3 月,財委會通過元朗橫洲第一期公屋發展的前期工程撥款。工程上馬,受影響的三條非原居民村—永寧村、鳳池村、楊屋新村(下稱三村)的居民,即被飭令 7 月 15 日前遷出。如今收地限期已過,政府表明 6 天後(29 日)開始清拆收地範圍內的構築物。村民抗爭 5 年,推土機如今隨時駛至,《立場新聞》紀錄了三村快將消失前的人和事。三村村民 2015 年在未被諮詢下得悉收地,於是開始組織抗爭,高呼「不遷不拆」,期間媒體爆出政府多次向時任元朗區議會主席梁志祥等地區人士「摸底」,令發展先向村民「開刀」,官商鄉勾結爭議浮面,村民的行動變得受傳媒關注。日子過去,傳媒焦點又轉移至近年的社會運動,村民在鏡頭後,繼續設法阻撓政府收地,試過「三步一跪」向特首林鄭請願、留守立法會,可惜,政府一直未有讓步。收地限期前,村民舉辦最後一屆「橫洲大樹菠蘿節」向橫洲道別,各家各戶摘來花園的大樹菠蘿,弄成不同小吃和公眾分享;永寧村村民鄭小姐和橫洲綠化帶發展關注組義工 Amy 把握最後機會向外來人士介紹橫洲。村民在最後一刻仍未言棄,期望公眾記住橫洲的爭議,但更多村民其實一早被磨人的收地程序弄得意志消沉,接受政府的安置安排,由一開始數十戶村民定期出席村會,到現時只得約十戶繼續參與行動。一直跟進橫洲事件的立法會議員朱凱廸稱,村民 5 年間經歷了千迴百轉的事,面對地區利益人士插手事件,加上政府斬件式處理收地賠償,村民內心必定十分掙紥,「當你(政府)去殺一件事嘅時候,其實你冇量化過對人嘅傷害,破壞咗啲咩。」橫洲滅村在即,即使有人選擇「上樓」,有人繼續留守,但看着生活多年的家園將被推土機夷平,是他們共同承受的發展代價。
2021.01.29 古思堯 - 癌症末期第十度入獄,抗爭至死方休
一名光頭白鬚的老人穿著火紅的無袖背心,獨個站在法庭中庭位置,辯方席間沒有律師。「法官閣下,我係故意侮辱國旗嘅,我唔認罪。」古思堯用他粗糙的聲音說,患了第四期腸癌和肝癌的他經過電療後,頭上已幾乎沒有頭髮,體重也下降了近七公斤,但瘦削且充滿青筋的手仍直直地放在兩側。當主任裁判官詢問需要多少天審訊時,古思堯說:「根據我坐監十次、八次經驗,呢類型案件好快審完,我都唔想浪費證人、律師時間。」庭內律師們偷笑起來。
因去年七月聲援黎智英等人時倒轉舉起塗滿示威字眼的國旗,古思堯昨(28 日)被判「侮辱國旗罪」罪名成立,酌情減刑一個月後,判監四個月,即時入獄。古聞言大喊「結束一黨專政,打倒共產黨」,旁聽人士隨即和應「撐住,阿古」。裁判官休庭前向古思堯表示,獄中的治療不會比醫院遜色,並稱「本席希望你早日康復」。
古思堯去年中患癌,接受電療後,精神不算好。儘管每天都有人勤他退下來休息,但即使在「保釣行動」黃金時代已過、身體不再年輕、泛民路線不再受年輕人支持的今日,每當問他可會後悔投身社運時,阿古總是堅定地否認:「抗爭係我生命嘅重中之重,有抗爭嘅地方就有我,所以我才會留在香港。」
作為上一代首批投身香港社運的抗爭者,現年 71 歲的古思堯從左派熱血青年,到與日本妹拍拖的風騷民族舞老師,再成為了今天癌症末期還被判入冊的白髮老人,到底抗爭對他而言,還有什麼意義?

2021.02.13 我們的動物維權誌
「我們動物義工不是聖人,但我們嘗試將動物和人的距離拉近。」在大澳土生土長的 German,與一眾大澳貓義工照顧村內社區貓已 8 年。由起初不喜歡貓,到後來成為大澳人所皆知的「貓女俠」。在救貓的過程中,German 亦重新認識了大澳的人和事。而在海的另一端,關注新界東北發展、與受影響村民同行多年的大吉,幾年前留意到村內將被逼遷的 4000 隻動物,「一直拆到過來,其實只會不開心和不甘心。」她與戰友在 2018 年成立了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在村內捉貓狗、絕育、找領養,希望喜歡動物的人同時關心鄉郊發展下受影響的眾多生命。兩條鄉村,面對著迥異的處境。兩個熱愛鄉郊的人,她們決定如何走眼前路?這是一個關於動物,同時關於所有人的故事。大澳貓義工 German 說,成為貓義工是因為她喜歡社區,而流浪動物也是屬於社區的一份子,「我哋只不過係佢哋監護人,去為呢批弱勢發聲啫」。去年 12 月,有大澳貓友輕生,遺下 33 隻貓,German 協助「大澳貓之家」接管貓群,「其實我也是抱住個「勇」字。當你拍心口,然後警方問你『係咪搞掂晒屋入面所有貓先?』,你說『係』,其實係需要勇氣嘅。但你唔咁做,家人就會搵警方處理,嗰度肯定有一大半貓會人道毁滅啦。」German 原有情緒病,當初醫生叫她不要再做貓工作,「我感染咗佢之後,佢說你千其唔好唔做貓工作,你連最鐘意嘅嘢都唔做,死啦。」
另一邊廂,新界東北也是「維權重地」。2007 年,港府發表《香港 2030》,提出開拓古洞北、粉嶺北、坪輋、打鼓嶺和洪水橋的計劃,引起一輪長達數年的「反新界東北發展」的保育運動。時至今日,新界東北村內已多處被圍封、拆毁,街坊也陸續搬走,發展計劃也迫在眉睫,預計第一批新住戶最快將於 2023 年入伙。東北反逼遷動物戰隊曾經訪問了 200 戶街坊後,估計新界東北發展後,將會有 4000 隻貓狗被迫遷。「政府點都強硬要拆呢到㗎啦,如果人搬走咗之後,啲動物點算好呢?我哋過去十年都用唔同嘅介入點去討論土地問題,動物其實都係另一個介入點去令人願意聆聽。」動物戰隊成員陳大吉說。大澳與東北原是「社區動物」的綠洲,German 坦言,如果連大澳都要發展成城市,便不能保證全香港再有「社區動物」的安身之所。談起東北發展,陳大吉也形容心情只有不開心和不甘心,「香港真係唔應該只有一種生存方式,動物都唔應該只有被人類安排點樣生存。佢哋可以有自己嘅自由,人都應該有自己嘅自由。」當政府馬不停蹄發展和起樓,遺留下的不只有仿似羅馬建築的儲水庫、集體回憶的港英碼頭,還有數千條已在社區生活多年的真實生命,「所以要繼續鬥落去。」陳大吉說。
2021.02.28 假如這是最後的自由 -  因初選或被起訴還柙,九個被告的「最後一天」
五十多名曾參與去年民主派「35+」初選的參選人或組織者,今年 1 月被指控違反國安法被捕,昨日陸續收警方通知,要求在今天(28 日)「提前報到」,外界猜測屆時或被落案起訴,即時還柙。《立場新聞》紀錄了其中 9 人,在可能失去自由前的「最後時光」。有人在家中閒晃,有人特意去配牢獄用的膠眼鏡;有人剪髮,也有人紋身。有人對女友千言萬語未曾講,有人擔憂年邁母親;有人只想好好跟戰友告別,也有人說自己了無牽掛。這就是在 2021 年,在香港當一個「喜歡民主的人」、「真係好撚鍾意香港的人」的代價。
鄒家成|趕赴紋身「ཨོཾ་མ་ཎི་པདྨེ་ཧཱུྃ」參選新界東的鄒家成,晚上趕忙找師傅紋身。學佛的他在右手前臂紋上六字大明咒的藏文(漢語又寫作「唵嘛呢叭咪吽」)。它是藏傳佛教中最尊崇的咒語,也代表著一切根源、無盡功德。鄒家成說,之所以選擇紋上這段,是因為希望就算失去自由,亦有經文作伴,可給予力量。他也說,在 1.06 大搜捕後,已盡量爭取時間陪伴家人及朋友。幸運的是,他與家人的關係,因大搜捕而更緊密。他笑說,算是做到「修身齊家」,「好老套,呢條友,又 MK 又老套…哈哈哈…」這個又 MK 又老套的男孩,其實只有 24 歲。
袁嘉蔚|向巴斯光年公仔說再見參選港島區初選的南區區議員袁嘉蔚選擇躲在家中「hea」,攬攬自己每晚抱著睡覺的巴斯光年公仔,「可能攬埋最後今晚,(就要)同隻公仔講 byebye。」住在田灣的她其後又落街回議辦,跟街坊聊天。她說自己也不捨得街坊們,又說,「可能係佢哋眼中我都係好細個,但佢哋應該相信,我有成熟的能力去處理啲事。」被街坊和其他社運同伴稱為「田灣女孩」的她,在當選區議員後,也特地搬到田灣。她說,住在這兒可以更好地服務街坊,「有消防車、警車嚟都會見到。」她也說,會很掛念辦事處門外的貓貓,「你要自己照顧自己啦。」一邊摸著貓下巴,她一邊說。
岑子杰|怕都要頂硬上前民陣召集人、社民連副主席岑子杰今日探訪家附近的黃店。他說,自己雖然不是不怕,但也要硬著頭皮撐下去。「當你知道世界都係咁、同路係咁嘅時候,自己係微不足道。」黃店有一位姐姐,一見到他便上前抱緊,「杰仔!」岑子杰說,上次他被捕,拘留 30 多個小時,出來時也找這位姐姐報平安,「又係一見到我就喊。」在黃店的後巷,他輕快地吞雲吐霧。畢竟,如果要在獄中抽一口煙,怕不是容易的事。
伍健偉|向女朋友說聲對不起天水連線區議員伍健偉選擇在天水圍銀座擺街站,見街坊「最後一面」,並向市民派發區議會地區工程諮詢單張,提早收集市民意見,以便區議會討論。亦有市民專程前來街站,為伍健偉打氣,著他「加油、保重、小心」。他坦言擔憂被還柙、入獄後,街坊慢慢會遺忘他。不過,他表示相信一直以來的工作及付出感召到支持者及同路人,不會忘記他一直以來對「自由、公義」追求的堅持。街站結束後,伍健偉去了剪頭髮,冀有個「好睇啲」的形象去還柙,「反正入到去都要畀人剪,依家剪個好睇啲先入去」。倒數自由的時光,他稱「每過一小時,就希望可以多一小時」。不過他對還柙、入獄沒有流露太大的擔憂或恐懼,「我又唔係送去中國,唔駛講到咁驚,我會出得返嚟嘅。」他指若果入獄,都會繼續用書信方式與外界溝通。談到還柙前「食餐好」,他選擇了去吃時常幫襯的日本壽司,明言「入到去冇得食嫁啦,依家要食啦」,又希望可以見多老闆娘一面。之後他與女朋友及朋友行山,享受剩下自由的時間。但提到女友,他還是心有愧,「本來誇下海口,25 歲娶佢」、「我唔夠膽喺這個時代畀一個名份佢,一諗到自己老公一結完婚,可能未來10年、20年,都要隔著玻璃先可以見到佢…除咗唔好意思,都唔知講咩好。」
劉頴匡|遺憾不能目睹港人再上街參選新界東初選的劉頴匡,配了一副全塑膠眼鏡,因為獄中不能配戴金屬眼鏡,「近視好深,唔戴眼鏡路都行唔到。」過去多次舉辦遊行,負責申請「不反對通知書」,他說自己的一個遺憾,是假如還柙甚至入獄,可能難以再親眼目睹港人走上街頭,示威遊行。他也同樣對女友有愧,「正常一個男朋友都諗緊點規劃將來。」
呂智恆|我已比不少人幸運參選新界東人的呂智恆指,自己有兩日最後的時光,已比不少人幸運,起碼可以跟一些重要的人道別。他又爭取時間擺街站,與街坊見面,收集街坊寫給在囚人士的信件。他形容這次的清算已算來得遲,因為在此之前,已有一群人在前方頂著困難,「犧牲嘅犧牲,流亡嘅流亡」,才令他們這群人會較遲被清算。有年輕人到他的街站寫信,問他「你幾時會再嚟收信?」他帶點尷尬地回應,指「你可以帶番去寫先 … 因為我 … 過咗星期日唔知出唔出得番嚟,不過我哋團隊會繼續努力。」
李芝融|沒有覺得不值得在初選中提倡勞工、基層權益的李芝融同樣被捕。作為一名典型的溫和派,他說沒有覺得甚麼值得不值得,事到如今,甚麼進展都已經無人可預計。又說自己已沒有牽掛,因為母親有家人代為照顧,而女兒已不在世。只是這次得知要提前報到,他憶起上次在羈押期間被要求脫下有鞋帶的波鞋,於是他趕緊在報到前購買一對合適的波鞋,希望在獄中可以好過一點。
陳志全|起碼今次唔係不辭而別前立法會議員陳志全說,不希望讓恐懼支配日常生活,決定如常相約朋友打排球。但令他遺憾的是,未能趕及在安老院恢復探訪前探望母親,兩母子最後一次見面,已是上星期四,只得 10 分鐘的視像探訪。他說自己對未來的事情處之泰然,但擔心身邊的人,「有啲支持者,會難受,會喊」。他呼籲支持者不要抱著「赴刑場等殺頭」的心態面對政權的清算,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機會捲土重來。「起碼今次,唔係不辭而別呀。」
余慧明|不會忘記與戰友的時光參選衞生服務界的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余慧明,在前一天與工會的其他成員,在會址吃飯談天。一向愛說笑的他們,也無法掩飾傷感。副主席 David 說:「上嚟嘅時候,希望部 lift 可以慢啲 … 唔識點處理,身邊有個人同你行咗一年,可能過咗聽日,就無得再同佢交流。」另一副主席 Ivan 則說,覺得推舉余慧明當主席的自己,是「推咗佢去死」,「好心痛,寧願自己出事,都唔想你有咩事。」余慧明說,很遺憾過去一年,只能忙於工會事務,與成員間「無好好傾過計」,「但我好相信,大家都唔會忘記同戰友嘅時光。」說著說著,她又哭了。
2021.03.15 被控咬斷警手指罪成囚5年半,杜啟華入獄前的混沌與日常
24 歲港大畢業生杜啟華,被指在沙田新城市廣場咬斷警手指,襲警等罪名成立,被判囚 5 年半。杜啟華的案件礙於疫情一拖再拖,審理時間又較原定長了一半。案發至被裁定罪成的 592 日,杜啟華一早已有入獄的心理準備,但借來的自由卻似是沒有終點的倒數,生活和情緒猶如被官司拖進泥沼,仍舊黏糊糊般停滯不前。與朋友無數次踐行、為母親準備晚餐、考取了健身教練牌照卻沒有用武之地,《立場》紀錄了杜啟華入獄前的一段日子,「係社會逼得我們這一代扭曲成咁」杜啟華這樣總結。
2021.06.03 六四32年:留一點光,直至最後一人
三十多年來,五十多歲的支聯會常委黃志強最難以忘懷 2013 年的六四燭光晚會,忽然刮來一陣狂風暴雨,照明、音響設備的電力全部中斷,數以萬計的市民仍不願離去,不知誰開頭唱起歌來,「但有一個夢,不會死,記著吧!無論雨怎麼打,自由仍是會開花……」建制、親中人士近月屢次指控支聯會違國安法,並提出要取締組織。現時正副主席李卓人及何俊仁已在囚,另有 6 名常委因去年六四案被控,很有可能要入獄。 
六四迎來《國安法》立法的第一年,正如黃志強所說「當年我都不退,何況今日?」 

2021.07.11 消逝中的九龍城 - 重建區街坊:我哋好渴望一樣嘢就係原區安置
屯馬線上月尾通車,隨住通車九龍城、土瓜灣人流增加,發展同時亦代表住推土機殺到九龍城舊區。2019 年 2 月,市建局啟動九龍城啟德道/沙浦道重建計劃,在區內貼上重建啟事,收回及清拆當中約 50 棟樓宇。影片紀錄了見證九龍城變遷的舊街坊唐先生、「小泰國」社區、以及在車房居住、工作的阿南等街坊日常生活,以及他們面對推土機來臨,希望原區安置的唯一願望。
2021.07.29 7.21 尋源|更新及英文字幕版
7.21 兩周年,事件由最初公認的白衣人無差別襲擊,變為建制所指有「暴徒」帶人入元朗掀起衝突。究竟 7.21 襲擊前發生過什麼事?當中有沒有假消息假文宣?閉路電視還見到幾多鄉事派頭目?《立場新聞》檢視網絡大數據、閉路電視與網絡片段,繼續追尋新線索。
《7.21 尋源更新及英文字幕版》新增英文字幕以及報道播出後的最新進展:
1.個別傳媒包括《文匯報》及《巴士的報》在報道播出後兩日,分別引述「警方調查」及「權威渠道消息」,指「得元朗得天下」圖片較微博大 V「風中微塵」,早約一小時出現於 Telegram 群組一個名為『公海總谷 2.0』求助、討論、情報交流區中,由一個叫「戰無不勝」的用家所發布。
記者在 Telegram 群組未能找到名字完全相同的群組,而名字相近的「公海總谷 2.0」屬私人通訊的 Telegram 群組而非用於發布消息的Telegram 頻道,其內容因此不涵蓋在我們調查所使用的公眾社交媒體數據資料庫中。至於傳媒引述資料的內容及截圖真偽,由於「公海總谷 2.0」群組目前只存有最近一年的討論、並未載有 2019 年 7 月時份的內容,《立場新聞》目前並無更多資料查證核實,及追蹤該時段在私人群組內的消息傳播過程。
2.報道播出後八天,「風中微塵」在微博上回覆我們查詢,表示由於「私信超多」,才剛看到我們的查詢。她強調「圖片是我在網上看到然後轉發到微博上的,你們冤枉我了。」

2021.08.04 被時代拆散的香港人
入境條例修訂今年 8 月 1 日已生效,雖然政府已說明,會另定附屬法例,訂明授權入境處可要求航機不准運載個別的人是只針對入境香港[1],但不少香港人仍憂慮被限制出境。7 月 31 日,修例生效前夕,年輕新婚夫婦 Daniel 和 Judy 選擇趕尾班車,移民英國。「我不相信這個政府說的任何事。我不想『刀鋒架設在頸上』,然後說不會劈下來,所以我決定離開,我怕之後走不到。」Daniel解釋道。丈夫 Daniel 從事金融服務業,妻子 Judy 則任職法律行業,兩人均是專業人士,在港發展下去,不難有高薪厚職。今日一別,到達英國後,卻要從頭開始。他們本身並無物業,帶著 50、60 萬元積蓄,便瀟灑出發。像 Daniel 在訪問中所言:「我已有做清潔、苦力的覺悟,才會選擇走。」是甚麼讓他們一往無前?「是自由,自由是值得的。」Daniel 說。跟隨兩人的步伐,感受他們面對離別的情緒變化:由歡喜地向朋友派發紀念冊,到飯桌上和家人真情剖白……散聚,是不少香港人過去數月的必修課。到達機場,抱擁始知難。像 Judy 離別的一句寄語:「終有一天會再見。」輕輕一句,此致親友,和我們往昔成長而深愛的香港。
2021.09.14 當我仍在這裡 - 何韻詩演唱會前後全記錄
何韻詩 2020 年出版散文集《當你仍在這裡》,副題是「你的生活起義指南」,寫了她在反送中運動的經歷、如何為了更大的夢想在日常修行,「我們要不斷進化、改良,比現實裡的束縛,比對面那副巨大無比的機器,跑得更快。」這一本書像是她對生命功課。沉澱一年﹐何韻詩說自己學懂了如何「專注」。不被外來的事帶走自己的思緒,又重拾音樂最純粹的快樂,於是決定將工作重心放到她最擅長的崗位 — 歌手。2021 年,當她仍在這城,迎面而來的,是更大的人生課題。何韻詩原定本月 8 至 12 日於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舉行《你尚未成為的》Hocc Shouson Live 2021 演唱會,但開騷前八日,突遭香港藝術中心通知取消租場。何韻詩決定另覓場地,堅持按原定計劃網上直播演唱會。立場新聞記錄了何韻詩與團隊籌備這個演唱會的過程,由投入社會事務至歌手之間,如何排除萬難,「繼續唱、拼命唱」。
2021.10.20 追薪之路(上)- 足球員血汗求生記
過去三年,香港有至少五隊球隊欠薪,涉及百幾人。有欠薪球會原來獲政府資助,又有球會舊債未清便成立新球隊參賽,足總並無罰則。有汗出無糧出背後隱藏甚麼問題?《立場新聞》一連兩集,跟球員踏上追薪之路,而你可能發現,一切也是香港的縮影。第一集是一名運輸工人的足球故事。

2021.10.29 追薪之路(下)- 足球員愛與怒
新一集,是一名中學教師的愛情與足球故事。一對情侶如何踏上追薪之路?過去三年,香港有至少五隊球隊欠薪,當中包括獲政府資助的地區足球隊,即使因欠薪被區議會否決區隊資格,仍繼續獲得撥款。這些區隊有錢又有票,但有沒有足夠監察?《立場新聞》繼續跟球員追薪追下去。

2021.12.05 有散有聚 - 這是獨立書店變幻之年
今年有數間獨立書店開張,也有獨立英文書店結業,對於獨立書店界別來說,2021 年是變幻之年。今年 8 月,清明堂店長 Albert 在社交平台宣佈結業,在美國土生土長的他回流香港短短三年,卻早已視香港為家,眼見香港這兩年轉變很大,「任何關乎自我表達情況也愈來愈困難,唔想去到個地步要自我審查」,考慮良久決定結業移民。
有道別的人,也有留下來的人。在 2021 下半年,長洲渡日書店和七分一書店前後加入獨立書店行業。渡日書店店長之一阿嬋提到,開書店的原因是當時身邊很多人討論移民,她思考留低可以為香港做甚麼,於是決定與島上鄰居朋友開書店,希望這間離島書店帶給讀者自在的感覺。而七分一書店計劃策劃人 James 則表示,計劃招募多位店長的原因是,「在呢個時候開一間書店,係希望可以有獨立選書嘅能力」,突顯選書的多樣性。
被問到有甚麼說話想跟新開獨立書店店長說,Albert 思考良久說「唔好放棄囉
...... Just stay true to yourself and why you open up the bookshop at first place. Those things are very important.(忠於你所相信的,以及謹記為何當初為何經營書店,那些都很重要。)」
2021.12.23 禁片年代下,只想拍電影的人
今年 10 月,立法會通過《電影檢查修訂條例草案》,規定檢查員在評審電影時,須考慮國家安全因素。有人形容,香港正式進入禁片年代。過去兩個月,《立場新聞》追訪不同的電影人。城裡的審查,無孔不入,城外的呼聲,愈發鏗鏘。在生死存亡之秋,有人仍然奮力 keep rolling。無法在香港戲院的公映的紀錄片《時代革命》,摘下了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頒獎禮上掌聲響起長達十秒,我們獨家捕捉電影導演周冠威,在香港工作室隔岸觀禮的即時反應。自從 7 月宣佈在康城影展公映後,周冠威失去了教學工作,新戲資金被撤資一半,家人也承受龐大恐懼,他希望電影給他人擁抱,也給自己擁抱。當晚見到大家給他的鼓勵和打氣訊息,他更不禁觸動落淚:「好感動,見到別人(替我)開心,我就開心了。」面對險峻的本地電檢修例,奧斯卡金像獎也剛好公佈入圍名單,《時代革命》未能入圍「最佳紀錄片」獎項 15 強,外國影展加持的影響力,是否足夠給予香港電影另類的啟示與出路?另一位電影導演任俠,憑著刻劃反送中運動搜救隊的的劇情片《少年》,於台灣金馬獎連獲兩項提名。我們記錄他挑選出席頒獎禮西裝的過程,聽他分享光鮮背後,為了電影所捱過的窮;陪他出席過往所拍的短片私人放映會,很多觀眾問起《少年》,談不能於香港公映一齣香港電影的遺憾。我們甚至追到台灣,捕捉任俠首次在戲院大銀幕看完《少年》的一刻,他更透露,看似無畏無懼的他,因為堅決參與金馬獎,承受不少壓力,這還是他第一次開腔說......《少年》的故事大家聽多了,我們談談背後的「中佬」,這個出生於廣東惠州、成長於深圳的人,如何因為經歷香港多場社會運動,被電影的本質與力量感染,交出一部坦誠的作品?一邊訪一邊拍,卻始終快不過不停挪前的紅線。11 月中舉行的平地學生電影節,有兩部作品未能於放映前獲得電檢批核,成為電檢修例下最首當其衝的犧牲品;曾發行《理大圍城》、《地厚天高》的影意志即將(被逼)搬遷,藝術總監崔允信正尋找下一個工作室。香港電影的冬天,持續凜冽,這些人不偉大,不特別,在崩塌的年代,他們是只想做電影的人。